前 言 父亲离世近十二年了,一直想写一篇纪念父亲的文章,但总是有一堆的理由,无从下笔。前几天梦见父亲,才恍然发现,还有两天就是父亲九十四周年诞辰日,是该写点什么了。一早,吃过燃面,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关掉手机,伏案提笔,沉思之中父亲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坎坷生世 父亲生于一九二三年九月初四。爷爷是晚清落魄的秀才,算是文化人,靠教私塾维持生活。一八九五年,爷爷的第一任妻子在生下大伯父后病故,多年后,爷爷才娶了我奶奶,生了七个孩子(存活五个),父亲排行老幺。算下来,大伯父比父亲大了整整二十八岁,这个年龄差,也是导致父亲年青时生活困苦的原因之一。 爷爷二次婚姻后沾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教书的收入仅能勉强维持自己度日。二伯父出生时,大伯父已十八岁成了家,作为小屠户,面对后娘不断为自己增添弟弟妹妹,生活自然不堪重负。“儿大要分家,树大要分丫”。大伯父断然提出分家,爷爷跟大伯父生活,而奶奶却带着自己年幼的孩子自谋生活。在那个没有土地、没有壮劳动力、没有生活来源的时代,这个家庭的生活是怎么过来的,我知道不多,只知父亲从小就给地主当雇工(解放后,父亲的成份划定为贫雇农),当时雇工无工钱,但饭管吃饱。孝顺的父亲总是不吃,而是要求雇主家给一碗饭带回家与自己家中饥饿的母亲分食。父亲稍大一点后,二伯父在宜宾城内先后任警察、侦辑队长、军队师管区军需官,条件略有好转。奶奶有时也会收到二伯父寄回钱物,但仍然无法满足这个多子女贫困家庭的温饱。 一九四七年,父亲在二伯父的帮助下,进入宜宾师管区当了个国民党普通士兵,勉强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那时,两个姑姑已出嫁,生活虽困难,但也会偶尔接济奶奶。三伯父则在家照顾奶奶,可解放前夕,国民党抓壮丁,三伯父逃跑时不幸摔伤而亡。 随着解放大军的到来,二伯父因多种原因回到家乡,又回到了一无所有的穷困状态,而父亲则随国民党军队由宜宾向西昌方向逃跑,当父亲随队逃到今屏山县大乘附近时,想到自己年迈而贫困的母亲,便换装后偷跑回了自己家乡。 随着人民政权的建立,农村实行了土改,奶奶一家分得了地主曹泽光大院的一角,三间砖瓦房约百余平米。农民分得了土地,开始实行合作社制度。奶奶一家生活有了好转,但那时生产力落后,战争期间的负担仍然很重,生活依旧艰难。 一九五0年,一个乡邻路经踏水桥(宜宾市金坪镇,父亲家附近小地名)遇上父亲,向父亲传递了一个信息:人民政府正在招人修自贡邓关到宜宾的公路有工资收入。父亲向奶奶说明情况后,毅然同自己的好友黄瑞林伯伯一起,带上一床被子、一条毛巾、一个脸盆(两人共用)行走百余里地去邓关参加了筑路队伍。 父亲的命运由此改变,他和黄伯伯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筑路工人,俩人在一个单位共事数十年,情谊深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以致多年以后,每次回家乡去扫墓时,父亲都会特别吩咐在奶奶坟旁单独为黄伯伯烧送祭品。杂陈生活 童年的记忆中,父亲因在高县养路段工作,常不在家,但每次父亲回来,一家人总是喜气洋洋的。家里有五姊妹,那时我们小的三姊妹总是喜欢围坐在饭桌上,看着父亲用几颗生花生和泡酸菜下酒,听父亲讲趣闻逸事讲历史故事,感觉父亲好有文化。后来我才知道父亲解放之初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属于典型的文盲,是五十年代,毛主席号召扫盲,才由宜宾公路总段的王翠霞阿姨当老师,教大家识字学文化,父亲才逐步认识许多字。 读初中时,我爱上了大哥祖平留在家里的《水浒传》(仅有上中册),父亲见我有时摆水浒中的段子,于是父亲也看了并喜欢上这本书,有了共同的喜好,我和老爷子还时不时的争相背诵书中的部分章节。那时对父亲很崇拜,觉得一个三十多岁开始认字的人,五十多岁了还能背小说,说出许多人生大道理,觉得特牛掰。我甚至暗自假设,如果父亲从小就读书,以他的努力和智慧,要么是大教授(那时心目中的地位像今天的院士一般),要么是大领导。但心中也一直疑惑,一个没啥文化的人,讲起历史故事,讲起人间百态,总能娓娓道来,教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做事时,总有那么多让人信服的理论。他哪来那么多的知识?为什么总是把事情看的那么透彻?而且背诵起《增广贤文》还从不停顿,说到这书,我后来才知道他以前不识字时就会背诵了,而且把它视为传家宝来传承,当哪家有女儿满十八岁时,他送的成人礼就是这本书。 在我印象当中,父亲总是乐观向上的。那时生活艰辛,奶奶在困难年代去世,父亲欠下了单位的公款,直至退休才还清,平时不仅要经常接济在家乡的二伯父一家,还要为一家七口人的生计操心,这些都没有影响父亲乐观豁达的性格。唯有每次开学前几姊妹要交一笔金额不少的学费,才会看到父亲愁眉不展的样子,但过几天他还是会笑盈盈的把这个问题解决,然后不忘说几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再穷也要读书。再有就是祖平哥哥当知青下乡后,父亲多了些沉闷,白头发也突然多了起来,对家里三个小姊妹的学习要求更多了,特别是祖平大哥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命运后,尤其如此。 祖华姐姐高考时,父亲既兴奋又紧张,凡是祖华姐姐需要的,父亲都尽力亲自去办,有的物品父亲自知无法选择,于是就按着贵的买。大学入学通知书到的那天,父亲特别兴奋,多喝几口酒后,脸上泛着红光,绘声绘色比手画脚摆龙门阵,那阵势、表演水平几乎都赶得上春晚的小品节目。 我和祖勤妹妹参加工作时,是在劳动生产第一线,条件艰苦,体力劳动活重,父亲又在设法为我们找出路。一九八五年有一批考试参加交通厅干部学习班的机会,我在全总段青年工人中考得第一名。通知下来后,62岁的老父亲骑着自行车赶了二十多公里到我工作的地方,亲自把通知书给我。看着父亲喘着粗气,满头大汗而又幸福的笑脸,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父亲在我们五兄妹工作稳定,国家和我们家庭的物质条件都极大改善后,却因年龄的原因很少喝酒了,饭桌上的乐趣越来越少。我们意识到父亲开始衰老了,却不愿接受这个现实。以至于二00六年,父亲以八十三岁高龄安然逝世时,子女们无不失声痛哭。朋友们劝慰我说,老人长寿且未受什么罪就走了,是喜丧。但我直至今天,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心中依旧黯然。智慧人生 父亲没什么文化,却充满智慧。对父亲智慧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十五岁以前是崇拜,三十五岁前有些不屑,三十五岁后开始敬仰。 父亲的智慧不是来源于文化知识,而是来源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阅历。他善于思考,勤于劳作,尽管文化知识不足,让他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但他正直善良的为人和乐观豁达的性格,却深深地影响了子女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解放后,经历了若干次政治运动,父亲成份属贫雇农,自然是各派争取的对象。但父亲却坚决不参加任何派系,到是私下同被批判的对象“臭老九”走得很近。一个文盲同“老九”们打堆,而且很受“老九”们欢迎,还得到“老九”们的高度评价,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父亲经常说“老九”们手工绘制的公路桥梁图纸,比现在打印体还规整漂亮,谈及这些“老九”们在施工中的精妙技术,他总流露出崇拜和叹息之色。从某种意义上,他的这些言论影响着我的人生,我的职业生涯经历了多岗多工种,我却最喜爱路桥施工这个职业。这也仿佛在告诉父亲,当初您最佩服的“老九”能干的事,儿子也能干了。 这就是父亲的智慧,父亲通过自己的言行和喜好,间接教育我们要当“老九”那样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那时父亲就预言,未来国家的建设必须要有大批“老九”类型的人才,在他眼中最好的职业是“工程师”。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五兄妹早已实现了“工程师”梦。 父亲退休前,尽管也穷,但他对金钱看法一直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决不去取”的态度,他这一生更在乎的是对工作的热爱和待人的真诚。父亲就是这样,总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我们的“三观”。永远的怀念 时间越久远,越发怀念父亲。也许父亲苦难而又幸福的一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父亲的智慧也是在特定的年代与他特有的经历形成的。但他总有那么多暖心的言行让我们深深怀念、深深影响。 做堂堂正正的人,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是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人用浅显易懂的白话,教育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尽管风云变幻,世事艰险。父亲的“道”永不过时,永远显现出他自然朴实而又崇高的本质。 父亲早已离我而去,但又从未离去。他的灵、他的魂、他的精神、他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身边。
10月16日,叙州区蕨溪镇土增挂项目为了进一步提升挖机驾驶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安全水平,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挖机驾驶理论培训及考试。如今,这场活动已落下帷幕,回顾整个过程,收获颇丰。 收获一:理论培训,夯实基础,提升认知 在理论培训阶段,我们着重从机械原理与结构、操作规程与技巧、安全知识与应急处理对挖机驾驶员进行了系统的讲解。 收获二:考试检验成果,明确方向 理论培训结束后,我们组织了严格的考试,以检验驾驶员们的学习成果。考试内容涵盖了机械原理、操作规程、安全知识等多个方面。 从考试结果来看,大部分驾驶员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表明大家在理论培训中学习认真,积极掌握了相关知识。虽然也有少数驾驶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这为我们下一步的培训工作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方向。 收获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这次理论培训和考试,我们深刻认识到,持续的学习和培训对于挖机驾驶员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安全意识,才能确保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挖机驾驶员的培训力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结合实际操作,开展更多的现场演练和案例分析,提高驾驶员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处理水平。同时,也将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定期对驾驶员进行考核评估,激励他们不断学习进步。 总之,这次挖机驾驶员理论培训和考试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为我们今后的项目施工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挖机驾驶员队伍将更加专业、更加安全,为项目的高质量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蛰伏了一个冬的漫长,春在料峭的寒冷中蹒跚而至,踏着三月的微寒,赴一场春天的盛会。 一场春雨后,仿佛一夜间,树绿了,草青了,水暖了。游走在春天的原野,空气中飘荡着淡淡花香,久违的清新,让褪下厚重冬装的人们变得神轻气爽。 怡人的暖阳扫去残冬的阴霾,青山绿水间,大地已是芳菲四野。大片的金黄菜花成了这片山水的主宰,金灿灿、郁葱葱,或连成一片,或垒叠成梯,如练如毯,连绵不绝。其间,有粉色的桃花相伴,有雪白的梨花相依,更有一地嫩绿绿的青草打底,串缀一地野花摇曳,勃勃生机,构成一幅七彩的画卷,把这片天地装扮得分外明艳动人。 徜徉在这片花的世界里,弄花引蝶,让娇媚红了眉眼,醉了心神,只想这般陶然地隐匿在春天的深处,作一个小女人,眼带笑意,自顾自地美丽。 “常恨春来无觅处,不觉转入此中来。”春天的田野,已催得人们争相前往。“暖风吹得游人醉”是乐享闲逸春光的都市人,“赶春惹得一襟香”是辛勤快乐的养蜂人,而春色最浓处,是田间地头忙着拢土耕种的庄稼人。犁一洼水田,插一垅禾苗,汗水挥洒,笑容展露,耕犁栽种间,播种的不仅是种子,更是一种希望。 踏进春天的田野,对春的感受才会如此深切。那些打着卷妙曼枝头的豌豆花,节节高发出阵阵清香的胡豆花,飞舞花丛的成群蜂蝶,无一不在招惹着你喜爱。满眼望去,新叶的嫩绿,花开的恣意,处处流淌的是崭新的生命,透着的是昂然生机,欣欣向荣,难怪乎姑娘们身处此地,便撒着欢一头扎进这片醉人的景致里。 原野上那一地的嫩绿青草,在召唤着我去亲近,身体贴伏在那片柔软的绿草上,静静地,可以听到土地里生命的脉动,看到种子破土而出的鲜活,眼底里花丛茎叶下忙碌穿梭着的虫蚁,他们用触角传递着春天的信息,勤劳编织着新一季的生活,生命的力量在微观的世界里同样磅礴。头枕在这一片新绿里,眼望蓝天,心无缔结,让这般恬淡与慵懒,在阳光下怡然舒展,轻舞飞扬。 岁月不知人世改,花历枯荣又一春。岁月沧桑,淡然相守,春天总在四季的轮回中相约而来,给予生命一次次重生。
人总有一些喜爱,那些喜好没有任何缘由,由境而生,有感而发。最初选择在这里居住,正是被满园的梅香所吸引,那一刻的决定,只认为是生命中的一次际遇安排,如若一种等待,无需相约,只需要时间的契合。 又到梅花开放的季节,空中飘散着那缕缕幽淡的梅香,飘过那扇薄薄的纱窗,缓缓地弥漫入屋,慢慢地沁入心脾,生活便在这般恬淡的舒适里活色生香。在冬日某个阳光淡淡的午后,泡上一壶碧绿的清茶,就着这份幽香,看窗外满园的疏影斜枝,婆娑花影,这便是我最陶醉的时光了。为了更亲近它,我会经常买上几枝,放在那间小小的斗室里,每日开门,便可清晰地看到它淡雅的身姿,嗅到它浮动的清香,领略到铅色的冬日里那抹最生动的色彩。每一个冬季,浸润在这淡雅的梅香里,用这剪幽香开启闲逸的时光,在散淡的日光里,让人忘记生活的疲乏,惺忪着双眼,度过这些平淡安宁的岁月。 每日下班,喜欢沿着那条流溢着梅香的小土路漫步回家。在这个梅树环绕的小园里,闭着眼,可以嗅到花香,听到鸟鸣,还有微风在园中悄然踱步,睁开眼,那清冷的梅香会潜入你的灵魂,告诉你,此刻生命的清新与真实。穿行在这些花影树丛间,花香绕过指尖,拂过长发,如此近距离地感知梅的呼吸,倾听梅的私语,便多情地认为自己也变成了梅仙。 腊梅在这个小园里,象一幅淡墨的画,装饰着天地间的幕白,装帧着来往路人的遐想,任凭岁月轮回,从未改变,它用清绝,秀逸的风姿构成一幅画,谱成了一首诗,用自己的风情点缀了自然,又在自然的韵致里生动了自己。 在这个百花凋零的季节里,梅花总在枝头毫无遮掩地绽放,不去担心是否韶华短暂,只将生命交付给清冷的冬季,为萧瑟的四野呈献盎然生机。看着绿叶全无,卓然傲立枝头怒放的梅花,我会深刻地明白,这份凌寒独自开的坚韧需要怎样一份勇气,需要坚守怎样一份孤独和寂寞,它就象我们的人生,是一种取舍,需要拥有世间超然宁静的生活,就要承受更多毫无征兆的冰雪袭击,舍弃更多五味杂陈的俗世烟火。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赞梅,赏梅,品梅。梅的清奇风骨总是备受历代人的推宗。 想那抑郁不得志的陆游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着尘,唯有香如故”的绝句,以梅自喻,将梅的高洁品格刻 刻画得淋漓尽致。“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园清雅绝尘的梅,在远古便如碎墨落于宣纸上,洇开引人入胜的画面,让北宋诗人林逋以行云流水的笔锋写出这阕流芳百世的佳作,遗香千古。 花开是有情,花落是无意。梅花在严寒来袭的季节芳菲四野,繁花开尽,灿烂落地,带着那脉幽香默默化作春泥,呵护着生命的延续。看着满园凋落的梅,无需留恋,无需叹息,无需悲怜,从一开始在这里生根,梅便接受了这样的生命轮回方式,在变迁的流年里,年复一年守立原地,静默绽放,在流淌的岁月里接受这份随遇而安。